推薦觀賞度:
 













當初看到片名和劇情就很期待,
畢竟很久沒有看戰爭類型的電影了,尤其是一戰或二戰的題材。
我國中時正值戰爭電影發展顛峰之際,
如今變成科幻、動作為主的類型居多,因此悶了那麼久真該好好釋放。

男主角湯姆克魯斯,不用我多做介紹的超級巨星,
著名經典不可勝數,劇情片香草天空雨人;動作片不可能的任務系列;
以及同為戰爭片的捍衛戰士末代武士等,都是傳遍好萊塢及享譽國際的範例。
此次他要詮釋二次大戰中的德國軍官史陶芬柏格上校,
湯姆克魯斯面對真有其人的功課,作足準備接招。
其他配角群不乏熟悉的面孔,族繁不及備載。

德國由納粹一黨獨大後,阿道夫‧希特勒成為人民心目中的神,
但不是所有人都如此愛戴他,史陶芬柏格上校就是個反例。
當他選擇效忠國家而不是效忠元首時,便加入了有軍方高層參與的暗殺組職,
史陶芬柏格上校願意深入希特勒的軍事會議執行暗殺任務,
並一舉讓納粹政權垮台、結束慘烈的第二次世界大戰。
劇情流暢度十足,片頭即展現了主角對抗希特勒的必死決心,
緊接著呈現組織的運作、暗殺的過程以及最終的佈局,
兩個小時毫無冷場,隨著氣勢起伏,電影完全掌觀眾的情緒,
雖然我們知道這是真人真事的歷史、而希特勒也沒有被推翻,
但是依舊為他們的暗殺行動捏了一把冷汗,甚至希望他們能圓滿成功。

英文片名Valkyrie念起來有點拗口,德文則為Walkure,
本意為華格納著名的樂劇〈尼貝龍指環〉中一首相當有名的樂曲〈女武神的飛行〉,
〈女武神的飛行〉(Valkyrie)曾被用在許多電影的配樂,如現代啟示錄等等,
古典樂的恢弘氣勢融合極具現代感的節奏旋律,是首令人聽過不會忘的曲目。
而據傳希特勒相當欣賞這首曲子(華格納是德國人),
因此希特勒將護衛政權的黨衛軍任務命名為Valkyrie,目的在於確保自己的權力能完全伸張。
片中〈女武神的飛行〉只有播放大約一分鐘左右,但旋律足以喚醒許多樂迷的共鳴。
許多觀眾對於台灣片商音譯片名感到相當不以為然,
原本台灣要翻譯為刺殺希特勒,俗擱有力,但是美國片商堅持要將英文片名原汁原味呈現,
我們順應自然的用了這個較為文藝且會模糊焦點的中文片名。
另外,華爾奇麗雅其實並不是翻譯自英文Valkyrie,大家唸唸看就知道不怎麼像,
而是取自德國發音Walkure,這部份是我較為稱許的,契合電影主題才是明智之舉。

這部電影最大的價值,在於他傳達了更多納粹政權不為人知的一面。
我們在歷史課本中大多學習到了希特勒的暴行、以及如何拯救頹廢的德國,
也知道他最後在同盟國圍攻下自殺(雖然有報導聲稱有內幕),
但是對於身為德國人也有反對的聲浪,從學生團體、政治團體都有,
而Valkyrie則是堪稱組織最嚴密、目標最遠大,且最多軍隊高層參與的反抗運動,
他們的訴求不僅僅是刺殺希特勒,更想一舉推翻納粹一黨獨大的專制,
進一步由心目中的理想人選擔任國家元首,從政治面與軍事面同時奪權。
歷史上真有史陶芬柏格上校其人,這次叛亂史稱7/20密謀案(the July 20th Plot),
雖然電影看起來多了較多商業及娛樂的元素,但是不可磨滅的是給世人另一層二次大戰的觀點。

片頭很漂亮,採用德文與英文雙軌的字幕,起初幾句台詞也是由德文呈現,
不過一瞬間所有的德國人都說起來英文實在可惜,看著希特勒撈英文有點詭異。
跨國際的語言確實是影視的一大問題,如果這個題材由德國自己詮釋,
或許有機會角逐奧斯卡最佳外語片,但是沒有湯姆克魯斯加持可能會打些折扣。
好在他們的打字、電報內容還是德文,試圖保存了當時的文化特色。

此次謀反策劃一年左右,歷經兩次失敗後,於1944年7月20日第三次行刺,
當晚計畫隨告失敗,希特勒沒死,主要密謀者當晚未上軍事法庭即遭槍決。
而九個月後,同盟國聯軍包圍柏林,希特勒自殺、德國也無條件投降,
時間點看起來相當巧妙,沒有人知道如果史陶芬柏格上校沒有計畫行刺,結果會有何不同,
只是眾人對於這些理想鬥士的犧牲令人感慨萬千。

電影配樂比例很少,靜音是最戰慄的曲調。
後期的弦樂則是走悽涼路線,突顯叛亂角色們視死如歸的情懷。
史陶芬柏格上校的台詞相當有意思:
"We have to show the world that not all of us are like him.
Otherwise, this will always be Hitler's Germany."

整體來說效果十足,過程高潮迭起、扣人心弦,推薦給大家寒假末尾極佳的戰爭作品,
還是不神化的湯姆克魯斯比較討人喜歡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oolgb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