推薦觀賞度:

















公視在去年度拍攝的紀錄片,我在誠品有看到,
不過苦無經濟危機所以沒有下手,又頻頻錯過公視播映時間。
好在Liga有正版片,能讓我完成這項心願。

本片榮獲第六屆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的台灣獎首獎,
紀錄著花蓮縣瑞穗鄉富源國小棒球隊於95學年度練球、比賽的歷程。
張教練不僅要教球,連隊員的功課、生活作息都要一手包辦,
從全國少棒賽前一個月開始密集拍攝,至比賽過程到落幕,
小至隊員的生活趣事到比賽現場的實況轉播,細細刻畫台灣少棒文化的脈動。

所謂「基層棒球」,就是在反映國小少棒隊的生態。
大家都知道,棒球隊數呈金字塔狀,國小最多、到國高中慢慢減少,大專院校和職棒最少支隊伍,
不是人人都能靠打棒球維生的前提下,少棒隊員仍需要求一定的課業成績,
確保將來若無法繼續走棒球路,能融入平常的學習環境繼續成長,
也因此教練除了要提升球員技能、打出好成績外,也要監督球員的功課。
台灣的地理環境及人文背景特殊,我們有天生資質很好的原住民孩童,
他們在各式運動,尤其是棒球有很好的發展基礎,
但相對來說他們生長地花東一帶是棒球資源較為缺乏的地區,
因此才會有相關人士出面呼籲我們要鞏固好基層棒球,才能提升未來台灣棒球的競爭力。

這部紀錄片中全面性的取材,不僅僅限於練球方面,
更在球場外的球員互動、教練要求課業、父母對孩童的期許加以著墨,
讓不了解台灣基層棒球生態的觀眾能切身體會小球員們的成長歷程。
「身分,是自己給自己的。」張教練這麼說。
他認為真正的教練應該是全面性的照顧,而不只是球隊成績而已,
張教練有自己的理想,更希望球員們能更全面的吸收、長大。

「六年級學生最後的比賽,比賽過後他們的少棒生涯也結束了。」
一個棒球員的生涯從少棒、青少棒、青棒、大專到業餘或職業,是段不間斷且倍感辛勞的旅程。
前幾段所述,棒球隊數是呈金字塔狀,那電視轉播(曝光機會)就是倒金字塔狀,
職棒、國際賽的曝光機會最高,再來可能是高中棒球聯賽和大專比賽,
鮮少有機會看到少棒及青少棒比賽,球員要出名,就必需熬到一定的年紀和實力,
也突顯了這部紀錄片的價值,它讓我們看到我們沒有機會接觸到棒球的一環,關鍵的一環。

記錄片要拍的活很難,可惜的是我覺得這部作品還是零碎了點,
每段的節奏跳的太快有點讓人抓不住,如果對棒球陌生的觀眾可能會一頭霧水吧,
鏡頭方面,太過於take臉部特寫,往往想看全景的畫面看不到,就變成人物誌了,
如果能適時拍攝整個比賽場地或多人、多物的大場面,效果會比小範圍的感覺來的好。
本片不失為一部好作品,推薦給對棒球有熱情的朋友!
當然也歡迎好奇國小棒球隊生態的朋友們觀賞囉!
近期公視應該還會播放,大家可以查查時刻表關心一下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oolgb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