推薦觀賞度:
遲了一個月才看的電影,原本不打算看的,
因為希望能先看過小說後再看電影,劇情比較完整,
不過聽道風評似乎不錯,正巧還沒下片,就把握機會吧!
原著小說由34歲美國女作家Stephenie Meyer撰寫,
目前已經出版三集:Twilight、New Moon和Eclipse,
中文版分別譯為:暮光之城、新月、蝕。
第四集將在今年八月上市,書名已定為Breaking Dawn 破曉。
根據書商指標,Stephenie Meyer的系列作品已把他的名聲蓋過哈利波特,
成為現今最暢銷的系列小說。
雖然我對書商、片商很愛將作品之間互相比較相當不以為然,但這也是一種指標吧。
電影版的第二集預計將在今年11月推出,導演換了、主角沒換。
貝拉因家庭因素搬到父親的住處,轉學後認識了愛德華‧卡倫,
在一次交通意外中,貝拉發現愛德華有驚人的速度和力量,
最後驚人的發現他竟是出於一個著名的吸血鬼家庭!
人類與吸血鬼的愛情,喜憂參半,也讓貝拉陷入更大的危機。
有別於以往的吸血鬼電影,氣氛不再陰森、畫面不再零亂,
多的是吸血鬼與人類的無差別生活,穿著、上學、開車等等,
更融入了人類的生活,讓劇情更能貼近觀眾。
片中對於吸血鬼與狼族的恩怨提到了一些,讓我回想起了若干部相關作品。
兩大勢力的對抗決戰異世界,色彩黯淡、血腥且怪異;
英雄式的凡赫辛,評價似乎不怎麼樣;
演到最後亂七八糟的刀鋒戰士非常限制級;
夜訪吸血鬼則是由湯姆克魯斯搭檔布萊德彼特的超強卡司電影。
相較起來,本片並沒有刻意的營造吸血鬼在夜裡出巡獵殺的氛圍、
也沒有所謂大蒜、聖水對他們相當致命的怪誕傳說。
不過吸血鬼的基本設定都不變:力大無窮、速度飛快、敏銳的觀察力等等,
觀眾喜不喜歡維持這樣的吸血鬼傳統就見仁見智了,
畢竟最初作者奇想筆下的吸血鬼就是這樣。
因為我沒看過小說,所以只能就電影本身分享我的感想。
很明顯看的出來劇情變剪掉許多,主角們的人物性格刻劃都偏淺了些,
只能在前半部的劇情運用演員臉部表情和短期的互動突顯個人風格,
墜入愛河的步調尚可、但之後的劇情急轉直下讓然有點措手不及,
尤其是一眨眼貝拉就遭遇危險,稍嫌急躁了些。
我建議能將描述吸血鬼的歷史部分能拉長、更加詳細,引人入勝的效果會更為突出。
除去了刀光劍影、子彈橫飛、血肉模糊,吸血鬼題材令人耳目一新,
主題集中在人類與吸血鬼的言語互動,而非互相報復、互相殘殺,
片中兩位男女主角多句台詞表現出極為細膩、深沉的情感,
是最近看到幾部電影中,少數在對白上有下功夫的例子。
例如:"I don't have the strength to stay away from you anymore."
"But dying in the place of someone I love seems like a good way to go."
乍看之下沒什麼,但在看電影時多少會受到這種不被祝福的愛情所感動。
我相信有不少觀眾會因此落淚,for me? impossible!
令人驚訝的是,電影配樂The Score CD已經上市了,這是相當少見的情況,
大家多半所在意的都是電影原聲帶The Original Soundtrack。
在此為大家做個簡單的區分:OST(The Original Soundtrack)是較廣為宣傳的版本,
其中收錄的有可能包含配樂,但是以歌曲為主打,
有些現代劇情片會收錄各家流行歌手及樂團的歌曲,變成一張合輯CD,
而The Score則是配樂,是收錄作曲家為該部電影專屬打造的背景音樂作品,
一般的戰爭片、史詩片因為缺少了流行歌曲,所以原聲帶就等於電影配樂,
所以我們不必時時刻刻區分這兩種音樂的不同。
像變形金剛、世界末日等等,都是有兩張CD的例子,
而通常大家都會一窩蜂的購買原聲帶,配樂則是有興趣的人才會鑽研。
另一方面,因配樂CD的市場比較不廣、上市日期通常比較晚、宣傳也比較少,
甚至有的時候根本沒有正式上市,只能運用管道購買DEMO版,價錢也不便宜。
暮光之城是少見的兩張CD相隔一個月就上市的作品,但我反而沒有很想收藏配樂,
整體聽來,最大的特色在於獨奏與樂團的互相輝映,
Carter Burwell是我比較陌生的作曲家,他運用弦樂的獨奏和樂團的旋律之差,
加上鋼琴的單音彈奏,營造出吸血鬼的神秘感以及煙霧繚繞的虛幻。
跟魔戒首部曲一樣,沒有結局的電影看起來總是有點心癢難耐,
希望在讀完小說、看完後續電影後,能對他有更高的評價。
還滿有新意的電影,大家寒假時不妨可以找家還沒下片的影院欣賞。
記得!今年11月第二集就要上映囉!